歡迎來到愛車網,本站為你提供汽車維修,汽車保養,及精彩的汽車評測.
 愛車網 >> 購車攻略 >> 試駕評測 >> 寬大空間 運動感受 試駕評測海馬M3

寬大空間 運動感受 試駕評測海馬M3

優點:乘坐空間寬大

缺點:發動機噪聲略大,細節處理有待進步

提起海馬汽車,它不像有些自主品牌那樣擁有很高的曝光率,更像是一位埋頭苦干的幕後工作者,但它總是能帶給人們一款款平易近人的產品。從海福星到福美來,海馬的每一款產品都能成為工薪家庭的實惠之選,此次上市的M3也不例外。當然,相比海馬以往轎車產品的“新瓶裝舊酒”,M3以全新技術平台的姿態亮相,而且外觀也更加時尚,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M3目前是海馬產品線裡個頭兒最大的一款轎車。

既然作為全新技術平台上的首款上市轎車,我們理應看到海馬汽車的誠意所在,先從它的身世說起。M3作為從海馬鄭州公司下線的自主新品,是海馬汽車在轎車領域戰略部署正式展開的開場曲。早在2005年,海馬汽車便針對行業發展趨勢提出了“布局中原,開拓微車領域,尋求未來主業增長”的戰略構想,海馬集團全資子公司海馬鄭州汽車公司的三大工廠目前均已建成。看似“低調”的海馬汽車目前已經逐步完成了從海口到鄭州的“兩極”呼應,以達到選址中原輻射全國的目的。與現在火爆一時的合資自主品牌車型的“混血”身份相比,M3更像是一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由意大利LD’A、韓國MAREUM和Thirdeye操刀設計的外觀,中國工程院和日本東機工進行調校的底盤,引進德國HELLER、JUNKER和法國COMAU柔性發動機生產線等。這樣做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令M3各方面的表現都經得起推敲。

見到它的第一眼,我承認開始從它身上尋找模仿的痕跡,我“失望”了。除了那個似曾相識的C柱三角窗之外,在M3的身上幾乎找不到任何模仿的痕跡。采用“飛翔”美學的前臉舒展、動感,前大燈更是融合了中國京劇臉譜的元素。超過4.5 m長的車身為設計師營造協調的三廂造型提供了充足的發揮空間,由低到高的楔形側面線條充滿動感,然而略顯小氣的尾部造型卻拖了整車外觀的後腿。定位緊湊級家轎,M3的長寬高分別為4 545 mm、1 737 mm、1 495 mm,軸距2 600 mm。車身長度在6萬~8萬元之間的緊湊級車市場中算是中規中矩,比長城C30、啟程D50略有優勢,和比亞迪速銳比起來短了135mm。如果說M3的車身尺寸還能在A級車市場中站得住腳,那它2 600 mm的軸距只能算是此級別的“入門級”了,這不僅讓我對其乘坐空間產生了懷疑。

在內飾設計方面M3更符合其家轎的定位,上深下淺的配色既穩重又穩妥,中控台布局簡潔大方,選材及做工方面沒有太多驚喜。炮筒式儀表盤設計新穎,我所試駕的這款是手動擋豪華型,除了常規的儀表信息,還帶有能顯示平均/瞬時油耗、續航裡程的行車電腦。自動空調以及主駕駛一鍵式升降防夾車窗也為使用便利性加分不少。如果說缺點的話,四個空調出風口均沒有關閉旋鈕算是一個。

作為一款定位突出實用性的家用車,M3的空間表現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當我調節好駕駛坐姿後,坐在我後排的同事驚訝道:“空間真不錯哎,我都能翹二郎腿了!”。後來經過我的體驗,發現M3的後排空間充裕,甚至能令人產生坐進B級車的錯覺。

與M3超大空間營造出的濃郁舒適風格相比,它的動態表現卻向運動靠攏。M3搭載的是海馬自主研發的1.5 L發動機,缸體為鋁質,整機質量不足90 kg。82 kW的最大功率和147 N·m的最大扭矩在同級別中表現搶眼,拖動1 140 kg的M3剛合適。短行程的5擋手動變速器手感清晰,擋位配合得當的話,將轉速拉至3 500 r/min以後還能提供不錯的加速感,美中不足的是此時發動機的噪聲偏大。除了運動化的操作感受,M3的懸架設定同樣偏硬朗,駛過細碎的顛簸路面時能傳遞給駕駛者清晰的路感,彎道中對車身的側向支撐很足,不過在高速行駛時會有輕微的發飄跡象,這也是此級別自主品牌車型的通病。

海馬M3的賣點除了大空間外,還有在安全性配置上所下的功夫。不僅配備ESP(部分車型)值得表揚,單就6安全氣囊(部分車型)在同級別中也很具有優勢。據廠商人員介紹,M3先期上市的車型將搭載手動變速器,後續可能推出搭載CVT變速器的車型。

M3是海馬汽車投放市場的第二輪自主新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款產品,面對龐大的緊湊級車市場,它腳下的路並不好走。能否達到像長城C30那樣月均過萬的銷量誰也不敢妄下斷語,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M3的各項綜合素質並不比競品差,剩下的就交給市場去證明吧。

來源:《汽車與駕駛維修》4月刊

注入新鮮的血液 試駕江淮新和悅RS

★空間實用、駕駛得心應手 ☆座椅拆卸過於繁瑣 和悅RS上市至今,已經進入產品周期的

“7”樂融融 大眾新夏朗2.0TSI豪華版

外觀 1. 新夏朗的外觀完全按照家族風格設計,水平元素對車身橫向拉伸的感覺非常明顯。由

溫婉來客 試駕體驗東風悅達起亞K3

我們一直在探討各國汽車文化的不同,因為在實際的駕駛使用中,事實也是證明了它們之間的迥異。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