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愛車網,本站為你提供汽車維修,汽車保養,及精彩的汽車評測.
 愛車網 >> 汽車互動 >> 汽車百科 >> 汽車知識 >> 趣說中國車史

趣說中國車史

  座駕,意即有人坐有人駕駛的代步工具。

  每天迎著晨曦,眺望滿街的車水馬龍,汽車像蝗蟲一樣塞滿了街道,開車的,乘車的滿臉焦慮,汽車已經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場。現代文明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車”的世界裡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車代步發展到如今,是否還可以激發起人們對車的懷舊情結?那些原始和落後的交通工具,伴隨乘車人、拉車人那份怡然自得的心理卻又是十分難得的。

  在所有的歷史變遷中,車的變遷,可謂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都具有時代個性,代表著一種文化背景和品位。從它的由簡到繁、由人(畜)力到機械、由慢到快……我無法考證其“車”的滄桑巨變,據說在我國就有幾千年的歷史。

  古時英雄好漢馳聘沙場是騎馬,留下了幾多驚險神話。後來皇上出游或戰爭需要,人們發明馬(或牛、驢)拉的兩輪車,這可從兵馬桶的出土和許多古跡壁畫上可以證實。《苟子“解蔽》:“奚仲作車”。“奚仲,夏禹時車正。黃帝時已有車服,故謂之軒轅”。軒,就是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帳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嘯嗷東軒下”、“月上軒而飛光”的情境是多麼令人景仰。杜牧《阿房宮賦》:曰“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辘辘遠聽。”“車騎塞巷,賓客盈座”,又是另一般場景。辒,乃古代兵車之一種,四輪車,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又能往來運土填塹,以攻城為主要任務。辒車,是古代一種臥車,據說秦始皇在外駕崩,就是用辒車運回宮的。辎車,則是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既可載物,又可作臥車。《後漢書》載:“雲辎蔽路,萬有三千余乘。”不由入想起杜甫《兵車行》裡車辚辚,馬蕭蕭的戰爭場面。總之,古人頗具聰明才智,發明車目繁多。且這些“座駕”多象征著權貴富豪的身份和地位。不過,這些車多為畜力拉車。

  到了漢代,四川民間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制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後推,載人載物均可。車子雖小巧,載重量卻可達二三百公斤。“雞公車”因系獨輪著地,所以無論平原山地,小道皆可暢行無阻,是一種勝過人力擔挑和畜力馱載的既經濟又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是人類交通史上一項重要發明,“獨”領風騷若干年代,至今還在發揮“余熱”,在鄉村,建築工地仍有它的身影。據當代日本學者在研究自行車發展史時,認為“雞公車”是自行車的始祖。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在陝西縣黃河鎮發明了“木牛流馬”的交通工具。《三國演義》第102回交待此事,題作“司馬懿占北原謂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它比“雞公車”進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靠著它,成都平原出產的糧秣才得以連續翻越“猿猱欲渡愁攀援”的巍巍秦嶺。至於“作一木牛,連仰雙環,人行六尺,車行車步的“木牛流馬”究竟屬何形態,利用何種原理,仍是一個千古之謎。

  “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後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缱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後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雞公車”將糧草、辎重運往前線,可謂曠世奇功。

  到了20世紀初,城市裡出現了雙輪的人力黃包車,作為主要的“客運”工具。黃包車又分“路車”和“街車”兩種。“路車”的任務是“長途客運”;“街車”專門在城內“行駛”跑“短途客運”,可以全城跑,但也設有“站口”,相當於現在工交車的車站。舊時黃包車夫地位低下,常受人欺負,憲兵、警察可以隨意使喚坐車不給錢的。

  人力客三輪歷史並不悠久,解放初期才出現的,它比黃包車又進了一大步,也可以說翻開了城市客運的新篇章,至今仍然是城市客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通行便捷,觀市井浮華鬧市,比小汽車更悅目爽心,頗受旅游者青睐。看來,人力客三輪車,短時間內不會“絕跡”,還會“風光”一個時期。

  說起“座駕”掌故多多。世界上最早的一輛汽車“風力大車”,是1600年由荷蘭工程師C.史文發明制造,順風時速可達30km。世界上最早的一輛蒸氣汽車,1769年法國陸軍技術軍官居諾花了6年時間制成,時速為4km。世界上最早的一輛汽油汽車,是1860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同時制造出了新車,用重量輕、轉速快的汽油發動機做動力,這是現代意義上的汽車。這時的汽車很粗糙,性能差,往往車開出不久,就會有麻煩,上坡時還要下來推車。而1914年,美國福特先生創造第一條汽車生產線,10秒出一輛。1997年美國人又把汽車送上月球。汽車隨著人類科技飛躍的發展而日新月異,花樣翻新。

  我國的第一輛汽車於1929年5月在沈陽問世,由張學良將軍掌管的遼寧迫擊炮廠制造。張學良讓民生工廠廠長李宜春從美國購進“瑞雪”號整車一輛,作為樣車。李宜春將整車拆卸,然後除發動機後軸、電氣裝置和輪胎等用原車零件外,對其它零件重新設計制造,到1931年5月歷時兩年,終於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輛汽車,命名為民生牌75型汽車,開辟了中國自制汽車的先河,終究是值得欽佩的。

  我國最早進口汽車是在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是匈牙利人李恩時(Leine)將兩輛汽車帶人上海。一輛是涼篷式汽車,另一輛是折疊式軟篷,前排為雙輪座席,車輪是木制的,外面包上實心橡膠輪胎。采用轉向盤、轉向帶和梯形結構控制行駛方向。照明用煤油燈,喇叭是手揿的。這兩輛車在上海招搖過市,引起轟動。

  自1953年7月第一汽車制造廠動工興建,1956年7月投產,1957年7月13日我國生產出第一輛載貨的解放牌汽車,又於1958年5月,我國第一汽車制造廠自行研制設計生產了第一輛與當時政治風雲起伏顛簸、榮辱與共的紅旗牌轎車,被譽為“東方神韻”。幾十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汽車生產采用了各種高科技及人性化的安全及便利設施,汲國外汽車科研之精華。不僅秉乘了傳統的堅固造型,更具時尚汽車的柔媚風貌,線條流暢,駕乘舒適的“座駕”新寵不斷誕生。

  試看今日汽車文化的繁榮,就會有明天汽車工業的輝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卓越不凡的國產“座駕”一定會馳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