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愛車網,本站為你提供汽車維修,汽車保養,及精彩的汽車評測.
 愛車網 >> 用車寶典 >> 駕駛技巧 >> 駕駛綜合 >> 公安部:除交通陋習需用法律培育文明

公安部:除交通陋習需用法律培育文明

公安部:除交通陋習需用法律培育文明

 

  公安部:除交通陋習需用法律培育文明

  12月2日,是全國交通安全日。這一天,公安部交管局聯合眾多媒體發起的“我眼中的10大交通陋習”網絡調查活動告一段落。隨意變車道、開車打手機……人們在參與調查中也在反思:令人厭惡的交通陋習,自己是不是也有過?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上升,道路交通傷害嚴重威脅居民安全和健康,曾有專家根據歷史數據預測,“今後10年中道路交通傷害的死亡和受傷人數將增加65%左右,到2020年道路交通傷害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三位原因”。不僅如此,道路交通事故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也不可忽視,尤其是對於經濟上不夠寬裕的中低層勞動人口來說,一場車禍帶來的經濟負擔甚至要超過一些慢性疾病。在廣大農村地區,因為車禍致貧、返貧的案例為數不少,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村扶貧、脫貧的難度。

 

  對於道路交通安全而言,交通陋習無疑是大敵。去年全國交通日的主題是“遵守交通信號,安全文明出行”,今年則更進一步,“摒棄交通陋習,安全文明出行”。無論是作為行人還是駕駛者,交通陋習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出現過。諸如開車接聽手機、吐痰之類的陋習看似不經意且不起眼,但卻很容易釀成大禍。在山西省沁源縣曾經發生過這樣一起令人觸目驚心的車禍:當地某中學的21名師生在公路上被疾馳而來的載重卡車碾軋致死,許多人血肉模糊,連屍體也無法分辨。這正是由於事故雙方都存在不良習慣的前提下而造成的一場慘劇:對於師生來說,由於當地運動場所缺失,已經習慣了每天清晨到公路上跑操;對於司機而言,則由於連夜疲勞駕駛,事故發生時幾近睡眠狀態。

  事實上,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比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安全管理水平、機動車安全性能等,但交通陋習是最為直接的也是我們最能夠把握和立竿見影的原因。每個人只要從現在、從自身嚴格做起,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扭轉道路交通傷害頻發的嚴峻現實。令人遺憾的是,盡管我國已經快速步入汽車時代,卻缺失了汽車時代相應的法治文明。對駕駛者來說,突出表現為暴發戶心態驅使下的野蠻駕駛,比如杭州富家子弟飙車事件、北京英菲尼迪醉駕事件;對行人而言,則是法不責眾的隨意僥幸心態泛濫,比如集體闖紅燈過馬路。這些都造成了交通陋習不是一時、個別地出現而是長期、大面積出現。

  實踐已經證明,良好的交通出行習慣不會從天而降,尤其是要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交通文明氛圍,光靠教育培訓效果並不明顯,靠運動式治理同樣難以治本,必須要靠法律養成。此前,醉駕入刑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首先,對於駕駛行為的法律規定還有待細化,需要更加嚴格。不僅是酒駕、超速等明顯的危險行為,在某些國家,諸如開車時不能打手機、不能抽煙,坐在後排也要系安全帶,如果有孩子在車上大人要下車給孩子開車門等細節問題在法律上也都有嚴格規定。在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遠沒有這樣細致,強化對駕駛行為的法律干預不可或缺。

  其次,對於現實執法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與爭議,相關法律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比如刑法修正案(八)增加危險駕駛罪之後,由於有關醉駕的司法解釋一直未出台,面對醉駕查處中普遍存在的逃避、阻礙酒精測試乃至沖卡的現象,各地執法分歧頗多。某地在查處一起酒駕時強行破窗酒精檢測就引起廣泛討論,一些地方也采取過執法過程中請專業人士強制打開車鎖的辦法。

  再次,在行人違法的問題上,普遍被認為處罰太輕,缺乏威懾力。目前對行人違法的處罰主要體現於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9條的規定,“……處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款”——即便這一偏輕的規定也難以落實到位。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關於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的規定,一直存在不同解讀,加大了行人的僥幸心理,需要進一步明確。

  大多數道路交通事故傷亡已經被證明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為此,我們需要從各個方面不斷培育道路交通出行的法治氛圍和法治文明,確保每個人都從我做起嚴格約束,尊重生命敬畏法律,徹底鏟除交通陋習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