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愛車網,本站為你提供汽車維修,汽車保養,及精彩的汽車評測.
 愛車網 >> 汽車互動 >> 汽車百科 >> 汽車知識 >> 百年汽車歷史——科技篇(2)

百年汽車歷史——科技篇(2)

  引擎

  引擎為了提升汽車的效能,不少車廠都開始研制更先進的引擎,比如渦輪增壓,轉子引擎等等,但全都以傳統而歷史悠久的內燃機作范本,可以說沒有內燃機,未必有今日的先進技術。

  18世紀初,以燃燒來引擎動力的內燃機已面世,並被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其始作俑者為瑞士人Francois Isaac de Rivaz,他率先於1813年將采用活塞壓縮及燃燒

空氣技術的內燃機置於汽車內,然而該內燃機需要采用稀有的物質作燃料,結果並不為外界廣泛接納。1833年,英國人Williams Barentt改良內燃機的操作,並按其制作物料,燃料及燃燒等多方面著手研究,發明了使用兩沖程及氣體壓縮的內燃機運做概念。

  1883年,德國人Gottlieb Daimler發明首台橫軸引擎;兩年後他將其連曲軸箱的縱軸引擎注冊,每分鐘600轉的速度可營造出1匹動力。不久,Karl Benz自行制作了另一台單缸式引擎,每分鐘400轉可造出0.9匹馬力。兩人總愛這樣的良性競爭,後來Daimler再發明了水冷引擎,並於1886年正式注冊,同時被置入汽車內;1890年,Daimler再次發揮其天份,發明了多汽缸操作引擎,同時可選擇不同動力輸出及排汽量,其中一款四汽缸橫置活瓣水冷引擎的汽缸直徑和沖程為110mmX160mm,馬力輸出為10匹。

  後來,法國車廠Pangard & Levassor和標致購下許可證,並按D引擎的多汽缸排列方式再加改善,發明了V式汽缸排列引擎連Forest化油器。該引擎被用作賽車並屢奪殊榮。後來工程師Rudolf Diesel在1894年發明首台柴油引擎,以單汽缸操作並能輸出18匹馬力,足以跟汽油引擎並列,成為了現今最受廣泛使用的引擎。

 前輪驅動

  前輪驅動沒有人會知道能否化理想為現實。今天,前輪驅動被譽為安全可靠的汽車驅動模式,全賴昔日 锲而不捨的工程師,為我們帶舒適的駕駛。

  由於經驗不足,首批參與汽車設計的工程師沒有考慮到技術的運用,有關汽車的驅動,他們只以最簡單的方式——將汽車分開幾截,再各自分擔不同工作,各組件分別為車輪,轉向,傳動及後輪,全置於兩條軸上,彼此沒有接合點,在進行轉向時傳動軸會因應相若車速而作出反應。

  為了令傳動及轉向更為准確,有人想出將引擎放於軸上一起活動。1879年,George Baldwin Selden將其設有前樞軸的汽車於美國注冊,該車的引擎擺放方式已固定。其後的設計師都按其模式不斷改良,發展至1924年才出現前驅汽車——Miller Junior 8。20年代末,歐洲也出現了前驅汽車,那是首部附有接合點的前驅汽車:將兩條車軸連接起來,可於相同車速下完成轉向動作,相若的設計於往後也相應面世。1929年,美國推出具革命性的Cord L29,同樣采用前輪驅動模式,引擎和排擋箱置於前輪之後,傳動軸以萬向接頭置於車輪,確保可以4.2m的巡旋完成轉向動作。

  德國人及法國人先後引入這種前驅模式,其中先進更於34年推出采用該模式的7CV引起了廣泛注意:引擎放於前軸之後,排擋箱放於車輪之後和使用半軸,為新一代汽車的發展模式。直至Mini Minor在59年面世時在掀來另一次熱潮,並引入了橫置引擎,廣為其他車廠使用。發展至今,汽車已成為可靠而穩定的交通工具,即使在惡劣的路面也能應付如裕,只是駕駛者如想從中獲得樂趣,或要另作他選 。

 懸掛

  懸掛的舒適性和路面感,兩種互相矛盾的東西,有賴工程師的悉心調教,車子得以兩者兼得。

眾所周知,汽車是從馬車和四輪車演變過來,這時候的人類以感到有必要改善其行車舒適性。早期應用於汽車上的懸掛部件較簡單,以硬軸連接起橢圓的葉片彈簧便成,其連接的帶子可舒緩車子的震蕩。該懸掛的操作一直被沿用至20年代,方有人想出獨立懸掛系統。

  不過,人們也深谙一個道理:懸掛不應只被用作改善乘坐舒適性,同時要兼顧操控性及選擇性,皆因懸掛的調教乃因車而異。所以,在研究懸掛調教時,工程師想出了幾何,彈簧和吸震筒來。在30年代,一般認為獨立懸掛較可取,蓋其能吸收不平路面引致的震蕩,又能在車子過彎時發揮穩定車身的作用;卻仍有工程師選擇用硬軸,並配合幾何學應用於汽車上。至60年代,硬軸在Dion懸掛上出現,後期再發展成半硬軸,被用於前驅車上。

  彈簧的種類較多,主要有扭力桿和螺旋彈簧,後以充氣式取替葉片彈簧,再有使用吸震筒,至後期再發展為液壓操作。直至今日,懸掛系統多以電子操作,也能更准繩地為車子吸震及穩定車身,更甚至能預先感應路面的環境而啟動懸掛部件。今時今日,車身不再搖晃得令人不適,車子的震動也得以受控制。